本報記者 文熱心
  通訊員 曾理
  2007年,記者曾尋訪過永興縣的板梁古村,並以《板梁古韻》予發報道(見2007年3月20日《湖南日報》)。那裡頭對板梁古村在民居建設、聚居習慣的特色作了較多的介紹。今年金秋時節,記者又一次尋訪這裡,看建築結構、察雕刻圖案、度裝飾物件,對這裡的文化符號總算有了粗淺瞭解。
  這裡依山傍水。山,多峰,形如筆架,頗如人意。水,是古人選擇聚居之地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元素。板梁人對這也非常上心。上、中、下村,三組九口古井,日夜長涌;村前的板溪,長年清流不斷,板梁之水很豐盈。可似乎人們並不滿足這些,在村前挖了兩口大水塘。方便洗涮?增加村子的靈動?原來,其中大有講究。中國傳統社會,講究耕讀立家、守家、傳家。任何一個家族,都希望能出幾個讀書做官之人,因此選擇聚居地址時,按“文房四寶”尋找對應物:山是筆架,多峰為佳;塘是硯池,造型需圓;房址為紙,以平為好;巷道是筆,直暢上乘。兩口水塘,兩個“硯池”,板梁的重要文化符號。
  在板 梁許多房子的門額上,繪或雕有“藜光第”三個大字。稍有國學底子的人一看,馬上得知房主姓劉。這是一個典故。說的是西漢著名文學家和經學家劉向的故事。傳說有一天,劉向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,當燭盡燈滅之後,仍不肯就寢,就在暗室中背誦經書。忽有一位黃衣老人叩門而進,將手中青藜杖頂端一吹,藜杖竟然燃燒起來,光芒照亮了暗室。劉向見狀,恭敬地施禮相迎,並詢問老人“尊姓大名”。老人答道:“我乃太乙之精,聞知卯金刀(繁寫體‘劉’)之子好學,特來視察。現贈你《洪範五行》之文。”答完從懷中取出一捲簡牘,傳授給劉向。劉向後來果然成為一代宗師,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偉業。劉向後人以“燃藜夜讀”神奇傳說命名本家堂室,即“藜照堂”。除“藜照堂”外,劉向後代還有許多近似堂號,如青藜堂、藜閣堂、燃藜堂、光藜堂、藜光堂、尚藜堂、寶藜堂等,板梁“藜光第”僅僅是一個。這樣取名,既是為標示本家系書香門第,也是為勉勵子孫勤奮讀書。
  板梁建築上的雕刻,無論石、木,都是重要的文化符號。如蝙蝠、鹿兒、蟠桃、喜鵲,取諧音,寓意福、祿、壽、喜;竹子抱瓶,寓意“竹報平安”;蓮花童子,寓意“連生貴子”……與其他地方古建築的寓意大致相同,也有別具一格之處。
  劉紹連、劉紹蘇故宅的“別樣”頗讓人琢磨。劉紹連故居裡,標明家世高低的門當戶對,上面既沒有圓鼓,也沒有奔鹿,因為他家是做生意的,既沒有出過官,也沒有得過功名。可劉家大門的石門檻有一尺多高,這就是告訴人們,本家雖然沒有顯赫家世,可因為富有錢糧,門檻還是頗高的。在一進的雕花隔板上,有一幅怪怪的圖案,即猴子騎在馬上,牆上的彩繪也頗耐人尋味——龍非龍,魚非魚。一般人認為,前者寓意“馬上封侯”,後者寓意著“鯉魚跳龍門”。其實,這當中有著更深的寓意,即告訴來人,我家現在雖然是“魚”,但子孫們可以通過讀書途徑,實現從“魚”到“龍”的飛躍,在短時間內成為公侯。既是無奈的自道,也是追求、勵志的強烈表達。
  身為高官的劉紹蘇,刻在宅子的文化符號也讓人頗費心思。整棟建築三進三級,每級都以麻石做成臺階,寓意著“步步高升”;從二進到三進正堂的天井里,墊有簡狀的三塊大石頭,寓意著其是三品大員;隔板花格上雕的是鶴,雖然有點“違制”——在明清官服上,只有一品大員才能繡鶴,三品只能繡孔雀,但這標示他是文官。因為在明清時期,文官服上繡飛禽,武將服上繡走獸,家庭裝飾與其相對應。
  建築上的文化符號,解讀古村內涵的一把鎖匙。  (原標題:建築雕刻,解讀板梁古的鎖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35jodl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