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保定4月30日電 (記者 龐無忌)作為霧霾的重災區,“讓人無處可逃”的空氣污染讓京津冀地區的低碳發展路線備受關註。
 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30日在第二期“低碳中國·院士專家行”活動上表示,在治霾任務更為緊迫之際,京津冀地區不僅要實現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的“相對低碳”,更重要的是要向絕對低碳方面轉型。
  這也意味著,一方面仍然需要提高單位碳排放產出的經濟效益,降低單位GDP的碳強度;另一方面,還需要限定煤炭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,制定更嚴格的減排目標。
  據環保部披露,一季度京津冀地區依然是全國空氣污染的“重災區”,“污染天”所占比例近七成。在全國空氣最差的十個城市中,京津冀地區占七席。其中,石家莊、保定、唐山等在空氣污染的“黑榜”上排名居前。
  何建坤表示,這也意味著,對於保定等京津冀地區的城市而言,環境容量已經不能支持高碳的發展模式。整個地區的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儘快達到峰值。
  但是與西方國家“先發展後治理”不同,中國許多亟待治理、減排的地區經濟卻並未達到發達的程度。需要面對“既要低碳,又要發展”的兩難。何建坤說,這也意味著必須通過創新驅動,徹底改變當前的發展模式,進行產業升級,才能“殺出一條路,變兩難為雙贏”。
  在此過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、剋服重重障礙。河北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趕順在同一論壇上表示,目前中國走這種低碳化的發展之路面臨三大瓶頸。
  一是技術開發不足。目前中國的循環經濟大都“兩頭在外”。即雖然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、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為代價進行生產,但產出的低碳產品多出口到別國。由於技術開發不足,成本偏高,中國民眾自身對於清潔能源卻往往消費不起。
  二是認知不足。許多地方的政府官員都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兩難問題發愁,認為一定要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發展循環經濟。
  三是政策供給不足。李趕順表示,如果使用清潔能源時,能夠獲得相應補貼和政策支持政策,那麼清潔能源也許就得到迅速的普及。
  此外,李趕順指出,目前的所謂低碳發展其實更強調技術層面的低碳,但事實上應該重視整個過程、體系,乃至整個生命周期的低碳。
  李趕順直言,現在有許多低碳產品的開發和產業發展實際上背後以高碳作為支撐,真正的低碳減排並沒實現。
  另外,低碳城市的發展也需要註重整體性,“不是一個城市的事”。他建議,京津冀一體化,以及聯手治霾,可以逐步發展成為京津冀一體的低碳化。唯有產業低碳化整體佈局,才能真正改善生態環境,解決霧霾問題。
  對於這種轉型的艱難,許多地方將之喻為“壯士斷腕”。不過,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表示,其實發展低碳經濟、實現產業轉型並不是在“斷腕”,而是下決心“割腫瘤”,以保存“手腕”。
  杜少中強調,在此過程中需要多用市場手段解決問題。“有了碳交易市場就有了排污權交易市場以及節能量交易市場”,能夠促使企業自發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。
  “低碳中國院士行”活動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基金等有關單位組織,第一期活動於本月中旬在杭州等城市舉行。(完)  (原標題:專家“支招”繪京津冀低碳發展路線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35jodl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